陈**,男,65岁,初诊时间2010年12月24日,住院病案号0074* 1.主诉 胰腺癌术后1年,腹痛1个月。 2.病史 患者于2009年11月无明显原因出现黄疸、腹胀,就诊于河北省某院,CT示:胰头部占位,行手术治疗(胰腺及十二指肠切除术),术中见胰头部肿瘤侵及十二指肠及周围组织,术后患者病情相对平稳。1个月前患者出现腹痛,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,为进一步诊断治疗而来我院。既往20年前患者行胃癌手术,术后化疗(术式及化疗方案不详),否认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,无嗜酒吸烟史。 3.入院查体 体温(T)36.4℃ 脉搏(P)88次/分 呼吸(R)18次/分 血压(BP)100/60mmHg。巩膜无黄染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。双肺呼吸音低,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心率88次/分,律齐,未闻及杂音。腹部平坦,手术瘢痕愈合可,未触及包块,无压痛和反跳痛,肝脾未触及,移动性浊音阴性,双下肢无水肿。生理反射正常存在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舌质淡,舌苔黄腻,脉滑。 4.辅助检查 血常规:白细胞(WBC)3.0×109/L 血红蛋白(Hb)95g/L 血小板(PLT)93×109/L ;尿常规:尿蛋白(pro)( -) 尿胆红素(BIL)(-) ;血生化示: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30.5U/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24.8U/L r-谷氨酰转肽酶(GGT)60.5U/L总胆红素(P-BIL)16.09umol/l 直接胆红素D-BIL 4.36umol/L;腹腔B超示:肝肋下未及,被膜光滑肝实质内回声均匀,腹主动脉旁及胰腺区见2.2×1.3cm,2.3×1.3 cm低回声结节,胆囊炎性改变。 5.病例特点 5.1老年男性,体质差。 5.2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,胃癌术后化疗后。 5.3腹痛、纳差、进行性消瘦。 5.4血象偏低,超声提示:腹主动脉旁及胰腺区癌症复发可能,胆囊炎性改变。 6.入院诊断 6.1西医诊断:(1)胰头癌术后复发 (2)胃窦癌术后化疗后 6.2中医诊断:腹痛(湿热蕴结,脾失健运) 7、治疗经过 入院后,继续完善相关检查,结合病情,考虑患者术后复发可能,再加上既往有胃癌术后化疗的病史,患者年龄大,体质差,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。从西医治疗角度看,手术和化疗供其选择,但患者双重癌术后,体质虚弱,外周血象异常、手术的风险性及化疗的副作用等多种因素,不能手术和化疗,只能保守治疗,尽力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,必要时配合西药,减轻病人的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。 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,四诊合参,据主证腹痛及舌脉,辨病为腹痛,湿热蕴毒,脾虚失运证。中药以健脾化湿清热、理气止痛为大法,组方为:白术、党参、茯苓、苍术、半枝莲、徐长卿、元胡、甘草等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考虑患者原发病灶的存在,治病求源,给予鸦胆子油、胸腺肽静点扶正抗癌,同时配合高能聚焦超声刀四次治疗占位。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同治。在住院期间,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减,对症治疗后,腹痛改善,可进普食,量中等。血常规示:白细胞(WBC)2.6×109/L 血红蛋白(Hb)94g/L 血小板(PLT)83×109/L 基本稳定,共住院21天出院。 出院后继服,考虑患者脾虚失运,湿毒蕴结,变化不大,再加上体虚,中药以前方加生黄芪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益气解毒护肝等药物随症加减治疗。经积极治疗后,患者腹痛症状改善,饮食好转,出院后患者继服中药治疗,定期到门诊随症加减开药,一年来病情基本稳定。
评析: 胰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机率较高,应用西药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是治疗胰腺癌的较有效方法。而中医中药的治疗贵在辨证施治。 针对本例患者,如何采用中西结合的办法,使患者尽快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,治疗难点在于(1)患者双重癌(胰腺癌和胃癌)术后,且胰腺癌复发,晚期合并肝转移、腹水、肠粘连梗阻等高危因素。(2)患者年龄偏大,体质差,血象较低不宜手术和化疗,复发病灶不能因此而去除,只能保守治疗,这也给我们的治疗带来很大挑战 。(3)患者虽是湿热蕴结之腹痛,但清热药不能过用寒凉,以免伤正,使患者体质更虚。(4)患者缺乏战胜疾病信心。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采用中西结合方法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在扶正抑癌的基础上,依据我科多年的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,辨证论治,以健脾化湿清热、理气止痛为大法,口服中药治疗,配合,这种设备居于我省领先水平,患者在治疗期间,舒适,无痛苦,疗效确切。经过20余天的治疗,患者症状好转。 对于胰腺癌术后和胃癌术后的患者,在我院以中药为主的短短的二十余天治疗后,患者腹痛症状明显改善,从另一角度也体现了我院的治疗特色。这样综合治疗既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,在本病治疗乏术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疗效是难能可贵的,也充分体现了我院治疗本病的特色。为将来胰腺癌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,为今后攻克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。
|